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2015物聯網消費需求起飛 企業市場火熱

2014即將進入尾聲,調研機構開始提出2015重要科技趨勢。資策會MIC日前發布2015十大趨勢,其中有4~5項與物聯網相關。例如,穿戴式裝置市場需求興起,以及智慧家庭、家庭自動化服務更為蓬勃等。以下將整理過去一年來針對物聯網市場所進行的研究調查,讓大家對物聯網市場及需求情形有更明確具體的概念。

根據IDC的研究調查,在2013年物聯網的市場規模仍小於嵌入式系統,分別為1.6兆美元與2.4兆美元,然而到2016年物聯網市場規模開始超越嵌入式系統,分別來到2.9兆美元以及2.6兆美元。可見2015年將是物聯網市場需求真正開始熱絡起來。

明年底13%擁有家用物聯網裝置,22%採購穿戴式裝置

2.9兆美元的市場規模,相當於台灣GDP6倍,這樣大的市場包括來自於消費端以及企業端應用市場。首先看消費端市場,根據Accenture旗下子公司Acquity Group於今年8月針對美國消費者所做的調查,調查指出到2015年底,13%的消費者將擁有1樣家用物聯網裝置,如恆溫器或居家安全監控攝影機,而到2019年底這個數字將來到69%的消費者,然而現階段擁有家用物聯網裝置的消費者僅有4%。而在穿戴式裝置的部分,到2015年底有22%的消費者認為會採購穿戴式健身裝置,5年後這數字來到43%。至於其他嵌有感測器的智慧服飾或頭戴式顯示器的採購比例則較低,2015年底僅有3%5年後是14以及16%
調查指出2019年底69%消費者擁有家用物聯網裝置(圖片來源:Accenture newsroom)

 
而在相當熱門的車聯網方面,這份調查顯示到2020年,將有3500萬台連網汽車每天產出巨量資料,在智慧系統與智慧運輸上的投資將分別達到1千億美金以及220億美金,且到2040年將有75%是無人駕駛的汽車。

亞太企業物聯網投資最快

至於在企業端市場方面,管理顧問公司資誠(PwC)今年針對企業管理高層進行的調查指出,20%的企業正投資於感測器的佈建,比起去年的17%略有成長。PwC認為感測器端點是物聯網的基礎,因此企業對於感測器的投資可視為其在物聯網應用進展中的早期指標。該份調查還指出,在前四分之一強的領先企業群中,54%指出今年會增加在感測器的投資。進一步以區域別來看,亞太地區的企業投資佈建最快達24%,其次是拉丁美洲23%,非洲22%,歐洲19%,最後是北美18%;若以產業別來看,前十大投資感測器的產業別,依序是能源與礦業33%,電力公司由於智慧電錶的大力投資,也來到32%,第三則是汽車業31%。其次是製造業與工廠25%,旅館業22%,醫療與零售皆為20%。最後8~10名則是娛樂業18%、科技業17%以及金融服務業13%

此外研究機構Forrester接受Zebra Technologies委託所進行的物聯網調查也顯示,25%的企業已建置物聯網解決方案,比起2012年調查的15%有明顯成長。以地區別來看,70%的亞太企業已經或正在佈署物聯網解決方案,由於亞太地區較多新興城市或基礎建設正在建設中,因此有較高的佈署比例,而拉丁美洲為71%,北美與歐洲企業分別為60%52%

該份調查進一步指出,83%的受訪者都認為Wi-Fi基礎建設、即時位置追蹤等技術是物聯網解決方案中的重要元素,80%認為能夠監控資產以及周遭環境的感測器是重要技術。至於佈署物聯網為企業帶來的利益,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是改善客戶體驗,其次是供應鏈優化、供應鏈可視化、避免損失與提升成本效率等項目。


綜合上述研究報告,物聯網企業端市場的佈建比例似乎比消費端市場來得高,以穿戴式裝置而言,產品已上市1~2年,但由於對多數人來說缺少必要性,因此仍未帶動大量需求。而企業端市場,物聯網所能帶來的利益不管是外部或內部都更為直接具體,因此多數企業都將物聯網視為接下來營運上重要的發展戰略。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Intel推物聯網平台 攜手中華電信推動產業生態系

物聯網煙硝味四起,各家晶片大廠紛紛推出自己的開發平台,希望壯大自有的生態系。而日前Intel更推出整合閘道器、安全元件、端點管理系統、API管理工具等軟硬體於Intel物聯網平台上。透過此平台,能協助企業將新、舊感測器與資料整合一起,並可規範各種裝置的連結方式。

Intel亞太區客戶方案架構師李國輝指出,Intel物聯網平台有四大主要核心項目,包括連結、安全、管理以及分析。透過Intel閘道器可將企業內新/舊感測器或新/舊通訊協定都串接起來。而安全性則是此一平台的基礎,它透過硬體IDSecure boot以及白名單等方式來達到設備安全、通訊安全以及管理安全。而許多企業會自己寫API做串接,但須考量便利性、安全以及管理,透過Intel Mashery API管理工具則可協助企業將產品快速上市。李國輝強調,在物聯網平台上這四個主要產品企業可依需求選擇,必非需要使用全部。
英特爾與中華電信合作物聯網生態系 (圖片來源:截自新唐人亞太台)

而中華電信明年即將發表的物聯網開放平台,即是選擇Intel物聯網閘道器。中華電信智慧聯網處處長王景弘指出,在物聯網世界中最需要花費力氣的就是在整合,物聯網需要標準,過去是按件工作,需逐一專案個別進行串接,如今透過Intel閘道器,不只串接設備硬體,也可串起服務。

中華電信的IoT Open Platform會對設備製造商提供open protocol 後續也會對ISV提供open API讓他們來做加值應用。中華電信強調其特色是有web GUI,而且比起國外平台,中華電信較了解台灣在地硬體產業及其產品需求,國外平台有些通訊協定太複雜。而中華電信預計明年Q3~ Q4正式推出。


這場雲端物聯網平台戰越來越白熱化,除中華電信外,還有日前研華與微軟合作的WISE-Cloud雲端平台。各大陣營動作頻頻,以吸引廠商靠攏,越壯大自己的生態系,才能擁有主導權。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Google提供研究經費 號召物聯網創新技術

 為了加速物聯網技術的創新,Google廣召各路英雄投入物聯網研發領域,將提供50~80萬美金的研究經費給獲選的研究團隊,以及5~15萬美金給個人組的獲選者。
 
Google公布物聯網研究徵求計畫(圖片來源:Google Blog)
GoogleRFP上寫著,此項計畫是為了促使物聯網達到更廣泛且有效的使用,希望讓連網設備之間可更輕鬆容易的互動同時能輕鬆地使用開放網路上的資訊。Google希望能移除掉一些使用上的阻礙,例如需要開啟在某項設備上的某項功能,讓使用者只要專注在他們正在做的事,而不需管該如何啟動它。

這項為期一年的贊助計畫分為團體組與個人組,Google希望研究範圍涵蓋但不限於以下領域:(1)易於使用的使用者介面;(2)隱私與安全,尤其是身分管理與安全;(3)系統與通訊協定研究,能支援使用者經驗以及互通性。


Google本身的研究團隊,如Android作業系統、Chrome、雲端平台以及Nest等研究專家也會參與此項計畫。有意者可在2015121日前提交計畫書,詳細請參閱網站說明。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2015以智慧製造成長最強勁 半導體大廠起步中

 在這篇文章已提到「物聯網最大應用在企業端市場與智慧工廠」,日前IDC發表的2015台灣ICT市場十大趨勢預測報告中也指出同樣的訊息:智慧製造、智慧政府、智慧交通以及醫療等產業將是明年物聯網發展的重要領域。

IDC指出,2015年物聯網將從實驗階段進入實踐階段,且製造業由於上下游本身積極投入物聯網市場以及政府相關政策的推波助瀾下,智慧製造的成長力道最為強勁,預估將有14.1%的成長率。其次是智慧政府13.2%、智慧交通12.7%以及智慧醫療9.8%的成長率。IDC市場分析師蔡宜秀表示,台灣政府雖然不像中國、韓國有專門針對物聯網的發展政策,但幾年下來也陸續有「智慧聯網商區整合示範推動計畫」、行動寬頻服務與產業發展方案與智慧電子國家型科技計劃等政策來帶動產業能量。因此IDC預估2015年台灣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將成長10.9%,達到新台幣8,920億元。

進一步從物聯網產品服務種類來看,與去年相比,IDC認為物聯網顧問諮詢服務成長將最高,達到38%,其次是資料分析方案31.5%、平台23.4%,以及設備類的12.5%。不只是IDC,包括工業研究院IEK在內,研究機構紛紛指出未來物聯網主要投資項目是軟體以及服務。因此,可以看到國內工業電腦大廠研華也在近日宣布與微軟合作,推出WISE-Cloud物聯網雲端智慧平台,就是將其SUSIAccess遠端操控軟體放在微軟Azure雲端平台上,希望完整提供從資料蒐集、傳送到雲端後的產業應用分析,以軟體加值服務帶動硬體銷售。

上述談到物聯網供應面的情形,若從需求面來看,先前台灣IBM技術長林育震曾指出,過去企業是以私有雲方式建立物聯網系統,但接下來會考慮新開發的物聯網App以公有雲方式建立,兩者以混和雲架構銜接。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也表示半導體大廠過去是透過先進製程控制系統與MES(製造執行系統)來控管晶圓廠,但大多只做到統計資料還未能做到大數據的分析。他指出,目前半導體大廠以及面板大廠對物聯網雲端平台已開始計畫中,而食品飲料廠、電子裝配廠則仍在萌芽階段。他預估,這部分市場需求起來大約需要23年。
 
半導體大廠對物聯網雲端平台已開始計畫中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此外,IDC報告中也指出,物聯網應用使得巨量資料快速增長,預估2015年將有25%企業導入巨量資料分析方案,而應用項目則以節能設備、醫療設備與穿戴式裝置等領域最多。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物聯網最大應用在企業端市場與智慧工廠

在物聯網各種應用市場中,一開始討論較多的是在智慧家庭、穿戴式裝置等消費性產品應用,不僅有Google、三星等大廠購併此領域的NestSmartThings,許多新創公司也都投入此類產品研發,然而近期有研究指出將來全球物聯網的主要營收將來自於企業應用或B2B市場,而非消費性產品市場。

調研機構BI Intelligence指出,儘管有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物聯網應用,但物聯網最大的營收將來自於企業對物聯網技術的採用,物聯網將能協助企業建構智慧工廠、管理倉庫以及辦公大樓。報告中指出,2019年預計將有230億個物聯網裝置,其中最大部分是來自於企業端,估計佔39%。而製造業將是所有產業中投資於物聯網最多的。在對物聯網的投資項目中,以軟體及服務佔多數。BI Intelligence預估到2014年底,企業物聯網軟體及服務的營收為439億美金,而硬體僅為23億美金。

智慧工廠 工業4.0
談到智慧工廠,必須提到工業4.0 (Industry 4.0),這是德國政府為了維持其產業競爭優勢以與開發中國家低廉人力成本抗衡而發展的策略。德國早在2013年就將製造業與物聯網的結合定義為工業4.0,意即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是要透過ICT技術與網路的結合--Cyber-Physical System,讓生產模式可高度客製化、數位化。在工業4.0的智慧工廠中,客戶可參與產品設計、原料配制、生產製造、以及物流配送等階段,工廠可進行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生產並維持利潤,這也代表著製造業的智慧化與服務化。
工業4.0是德國政府為推廣製造業導入ICT與網路的專案計畫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德國的化工大廠
BASF SE參與了工業4.0智慧工廠的先期計畫,BASF SE的工廠可客製化生產洗髮精與液體肥皂,當有測試訂單要上線時,生產線上的每個空瓶都貼有RFID標籤,它們可以直接跟產線上機器溝通,需要哪一種肥皂、香味、瓶蓋顏色或外標籤,所以在輸送帶上每個瓶子所裝的可能都不相同。廠區內的機器與產品直接透過無線網路溝通,而員工只需在中央控制系統監控。

中國也希望與德國加強合作工業4.0,中國的工業4.0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提升工廠高端設備國產化與自動化,另方面制定物聯網發展推動的策略計畫。中國的紡織業華紡股份也已投入打造工業4.0智慧工廠,預期未來客戶可直接透過網路下單,系統可自動分析、計算,並自動組織原料、生產、物流,盡量減少人力介入,還可透過系統蒐集客戶回饋意見,以提升產品與服務品質。工業電腦廠商磐儀也看好中國的工業自動化市場,磐儀指出由於中國大陸人力成本持續上升,製造業紛紛開始加快工廠自動化的腳步,因此磐儀積極布局搶佔中國大陸市場。

而台灣製造業許多也早已進入工業4.0時代,以服務為導向,以顧客早期涉入(Early involvement with customers)方式滿足顧客需求。如此文談到工具機產業中的東台精機與台中精機等即為一例。

針對製造業、工業環境攻擊量遽增

儘管智慧工廠看來是未來極有潛力的應用市場,但BI Intelligence同一份報告中也指出,高昂的建置成本以及安全性將是阻礙企業採用物聯網技術的主要因素。雖然報告中樂觀強調,有著GoogleCiscoAT&T等大廠相繼投入此領域,相信資安問題能夠迎刃而解。但資訊安全廠商Websense2015網路安全預測報告中明確指出,物聯網攻擊將以企業為主要對象而非一般消費者,尤其是製造業與工業環境都可看到攻擊量的增加。

儘管現在有針對家電、恆溫器或汽車的概念性攻擊已經被證實,但Websense安全實驗室認為未來物聯網主要的攻擊目標仍是企業用戶。在企業環境中每個新的連網設備就都可能是企業遭受攻擊的面向。因為企業中的連網設備都是使用新的通訊協定,這些都讓惡意行為有新的隱藏方式,且必須從產生的雜訊中精準過濾才能找出真正的威脅。而駭客的攻擊方式可能先從某個連網設備的控制器下手,接著轉向企業內部網路竊取企業重要資料。

綜上所述,智慧工廠將是未來製造業發展趨勢,看好智慧工廠需求,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曾指出,智慧工廠將能提升30%的效率。但將來企業在評估相關建置技術時,必須同步規劃安全防護機制,以避免物聯網裝置遭入侵,進而影響到企業內部網路。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Zigbee 版本大統一 為萬物連網推單一標準

物聯網無線通訊技術可說是百家爭鳴,舉凡Wi-Fi、藍牙、6LoWPAN等各聯盟都竭力爭取廠商支持。日前Zigbee聯盟(The Zigbee Alliance)宣布推出Zigbee 3.0標準,將過去不同版本的無線通訊標準通通整合到Zigbee 3.0,以便實踐萬物互聯的願景。

Zigbee聯盟為物聯網推出單一標準 (圖片來源:Zigbee聯盟官網

由於
Zigbee發展的早,過去是依照不同應用需求而設計開發無線網路技術,也因此有針對不同領域如醫療、水/電廠等不同版本的無線技術。也因為不同網路之間有不同版本,可能連網電燈、能源管理設備或居家醫療器材之間都是使用不同Zigbee技術,要讓它們彼此互通還得需要橋接器或連上雲端才行。這樣的複雜度使得Zigbee無法像Wi-FiUSB一樣為大眾所認知。如今透過Zigbee 3.0單一標準,各廠商可以用來開發各種智能產品在家庭自動化、智慧建築、零售、醫療以及電信等領域。「產品開發人員可善用Zigbee網狀網路結構以及省電的特色來開發安全、低功耗、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給各領域市場」Zigbee聯盟總裁兼執行長說。


Zigbee在智慧家庭領域較具有市占優勢,但調研機構ABI Research分析師指出Zigbee將遇到同樣以802.15.4為基礎的6LoWPAN的強烈競爭,包括Google力推的Thread,且Thread將能支援IPv6,加上未來對IP有高度的需求,因此產業將逐漸轉向IP為基礎的技術。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雨傘品牌前進物聯網 推出防遺失智慧雨傘

利用藍牙技術設計的物品防丟追蹤器有許多種,包括Estimote Sticker BeaconSenseGiz Find以及Tile等。去(2013)年發表的藍牙電子瓷片Tile,成功地在群眾募資活動中募得250萬美金,將近5萬個支持者看好這硬幣般大小、能協助定位與它連接的任何物品,且預購價僅20美金。8月底首批預購者已拿到產品。

近日Tile與紐西蘭雨傘品牌Blunt XS Metro合作,推出具有定位功能的智慧雨傘。使用者一旦要尋找雨傘,只要滑動手機透過Tile app,就可開始追蹤Blunt XS Metro + Tile雨傘,當使用者接近雨傘時,雨傘就會發出聲響。Tile使用的是低功耗藍牙,訊號範圍可在100英呎內。目前有兩款Blunt XS Metro + Tile雨傘,可折疊式定價69美金,傳統長柄式為99美金。
Blunt XS Metro + Tile智慧雨傘(圖片來源:Blunt雨傘官網)


Tile的另一項特色是,可以透過其他Tile使用者一起來協尋遺失物,每個Tile app都能接收到每個Tile的位置訊息,若是有任何Tile使用者經過某人遺失物的感應範圍時,其Tile app就會通知失主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這是列在Tile app的使用條款同意項目當中。也因此,有使用者認為這個功能還是得看Tile的市場銷售情形來決定,越多人使用才可能讓社群協尋功能發揮作用。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看好健康照護市場 任天堂研發睡眠感測器

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良好的睡眠品質是一種渴求,也因此市場上衍生出許多與睡眠監控相關的新產品,包括智慧手環、智慧眼罩等。看好此波商機,日本遊戲業者大廠任天堂也宣布將研發睡眠監控器,產品特色強調5個不,以與其他現有產品區隔。

圖片來源:任天堂官方網站

許多現有的睡眠監控器是透過穿戴式感測器來記錄心跳或睡眠時的移動等,例如智慧手環,而任天堂強調將採取不需穿戴的裝置來進行監控,主要透過無線電頻在床邊放置一感測器來紀錄使用者的呼吸、心跳以及睡眠移動,並將資料傳送回雲端,以分析睡眠與疲勞狀態。其他特色包括使用者不需在睡前或醒來時操作此產品、不需等待數據分析的時間,以及不需安裝等。產品估計在2016年上市。

根據Wareable報導,類似的產品如近期推出的Aura,透過放置在床墊下的感測器來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模式,並可透過放置在床邊的發光裝置在使用者淺眠的時刻將人喚醒。以及同樣是放在床邊的球型Sense,還可錄下睡眠時周遭的噪音。


而日前成功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梁勝富也設計出一款智慧型睡眠監控眼罩,主要是偵測眼動訊號以了解使用者睡眠狀態,也可串連電腦鬧鐘在淺眠時將人喚醒或結合冷氣,配合體溫調整空調溫度。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車載系統競爭白熱化 MirrorLink搶進大眾車款市場

車聯網如火如荼地發展,車用資訊娛樂系統領域的幾大陣營也競爭相當白熱化。汽車連線聯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 CCC)近日發表其所力推的汽車-智慧手機互連標準MirrorLink已獲得7大車廠支持,並在巴黎車展展出預先搭載MirrorLink車載系統的車款。

展示MirrorLink車款的車廠包括:Citroën, Honda, Opel, Peugeot, ŠKODA, ToyotaVolkswagen7家。推廣MirrorLink的專家指出,此次所展示的車款皆為鎖定一般大眾市場,這表示MirrorLink已可廣泛支援大眾市場的車款。MirrorLink可支援各種作業系統的智慧手機,主要是透過VNC通訊協定將手機螢幕映射到導航系統的螢幕上。駕駛人可直接透過方向盤上的按鈕、儀表板和觸控螢幕上的裝置與自己的行動裝置無縫連接。包括HTC One (M8)NokiaSony Xperia Z,以及日前發表的三星Galaxy Note 4Galaxy Note Edge等都可支援MirrorLink,更多支援機種可上網查詢

而蘋果則是在今(2014)3月發表CarPlay車載資訊系統,駕駛人可透過iPhone Siri等功能來撥打電話或控制iPhone上的音樂、地圖等程式,不只如此,這篇文章也提到未來iPhone將成為個人的汽車遙控器,或可在冬天時預先熱車發動引擎。包括PioneerAlpine都有推出支援CarPlay且平價的汽車導航系統。
蘋果的CarPlay系統,駕駛人可透過iPhone Siri功能來控制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Google則是在今年1月成立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 OAA),起初有Audi, GM, Hyundai, Honda, Nvidia等合作夥伴,6月更宣布已有40多家車廠與車載系統廠商加入OAA,預料今年年底將有第一款搭載Android車載系統的車款問市。面對各大陣營,許多車廠為了能廣泛支援多家智慧手機,各大陣營都有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