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連網設備也要身分管理 提升使用體驗

 調研機構Gartner預估在2015年,全世界將有49億個連網裝置出現,到2020年更將有上百億個裝置都能連上網路。各種智慧裝置將產生大量資料,企業也將採用即時運算/分析的技術來處理各種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巨量資料。然而,企業還需關注一項物聯網的重點--各種連網設備的身分識別管理。

這篇文章中提到,若家中各種智慧裝置所產出的資料無法連結對應到使用者個人或者都各自獨立儲存時,那麼這些巨量資料都將是無用的,徒增使用者困擾而已。作者建議應該在產品初次設定時就註冊好使用者身分,爾後設備商就能將使用者所有的操作行為回歸到使用者的個人記錄中。同時透過連結到使用者身分,才能允許設備之間的互連,並進而學習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與偏好。此外,作者也建議企業應採用可任意調整結構的資料庫(dynamic-schema databases),這樣可不限於基本的使用者屬性,讓使用者個人檔案更加精確並提升使用者體驗。

無獨有偶,日前Gartner也提到身分與存取管理對物聯網的重要性。Gartner指出現有的身分識別與存取管理系統(IAM)無法滿足物聯網環境下的複雜度與規模。裝置、人、應用程式/服務都是單一實體,所有實體間的互動需求都相同,因此物聯網身分管理就是要去定義實體間的關係,包括裝置與人、裝置之間、裝置與應用程式/服務間等,而過去IAM是定義人與應用程式/服務之間。由於傳統IAM系統並沒有涵括裝置在內,Gartner建議可以在既有的IT資產管理系統或軟體資產管理系統上增加開發物聯網身分管理系統。


Evrythng平台架構 (圖片來源:Evrythng網站

Gartner
呼籲IAM廠商思考物聯網身分管理,英國有家新創公司Evrythng也是專注物聯網身分管理平台,曾獲得CiscoSamsung等公司投資,Evrythng主要是建在RFID標籤或QR codes等各種身分識別系統上的資料管理層,可管理資料在各種裝置(數十億種裝置)間的流進、流出,透過平台能讓裝置之間或與人直接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