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製造業導入物聯網最快速 台版工業4.0力推7大產業

最近許多大廠包括研華、IBM紛紛提到智慧工廠以及「工業4.0」,指出智慧工廠除了能自動化完成產線運作、更能利用大數據資料分析,進行故障的預測與排除。而電信商Verizon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智慧工廠不是未來式而是已經發生的現在式。
製造業智慧工廠是物聯網熱門應用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根據Verizon企業解決方案部門委託ABI研究機構所進行的調查指出,製造業是去(2014)年採用物聯網方案成長最快速的產業,自2013年以來已成長超過3倍。企業一開始是使用監視器與感測器來監控工廠安全並監看製造流程與出貨,如今企業已在整個工廠設備上大量增加物聯網裝置來監看是否有產線中斷的預兆,同時能省下人員檢查的成本。

Verizon的報告指出,全球的連網裝置將從2014年的12億個成長到202054億個。汽車業也是其中成長快速的產業,全球80%的汽車市場是由14家車廠所佔據,而這14家全部都已有連網汽車的發展策略。然而對企業來說,因為制定物聯網的策略以及發展物聯網解決方案複雜度高,因此廣泛導入物聯網方案的企業比例仍低,Verizon認為僅約10%企業已導入物聯網方案,大多仍在測試階段或觀望。

然而智慧工廠的趨勢行政院也注意到了。根據工商時報報導,日前行政院長毛治國指出為了因應未來勞動力的減少,將力推台版工業4.0,經濟部選出7大產業注入物聯網、智慧機器人、大數據等技術,包括工具機、金屬加工、3C、食品、醫療、物流、農業等產業。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連網設備也要身分管理 提升使用體驗

 調研機構Gartner預估在2015年,全世界將有49億個連網裝置出現,到2020年更將有上百億個裝置都能連上網路。各種智慧裝置將產生大量資料,企業也將採用即時運算/分析的技術來處理各種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巨量資料。然而,企業還需關注一項物聯網的重點--各種連網設備的身分識別管理。

這篇文章中提到,若家中各種智慧裝置所產出的資料無法連結對應到使用者個人或者都各自獨立儲存時,那麼這些巨量資料都將是無用的,徒增使用者困擾而已。作者建議應該在產品初次設定時就註冊好使用者身分,爾後設備商就能將使用者所有的操作行為回歸到使用者的個人記錄中。同時透過連結到使用者身分,才能允許設備之間的互連,並進而學習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與偏好。此外,作者也建議企業應採用可任意調整結構的資料庫(dynamic-schema databases),這樣可不限於基本的使用者屬性,讓使用者個人檔案更加精確並提升使用者體驗。

無獨有偶,日前Gartner也提到身分與存取管理對物聯網的重要性。Gartner指出現有的身分識別與存取管理系統(IAM)無法滿足物聯網環境下的複雜度與規模。裝置、人、應用程式/服務都是單一實體,所有實體間的互動需求都相同,因此物聯網身分管理就是要去定義實體間的關係,包括裝置與人、裝置之間、裝置與應用程式/服務間等,而過去IAM是定義人與應用程式/服務之間。由於傳統IAM系統並沒有涵括裝置在內,Gartner建議可以在既有的IT資產管理系統或軟體資產管理系統上增加開發物聯網身分管理系統。


Evrythng平台架構 (圖片來源:Evrythng網站

Gartner
呼籲IAM廠商思考物聯網身分管理,英國有家新創公司Evrythng也是專注物聯網身分管理平台,曾獲得CiscoSamsung等公司投資,Evrythng主要是建在RFID標籤或QR codes等各種身分識別系統上的資料管理層,可管理資料在各種裝置(數十億種裝置)間的流進、流出,透過平台能讓裝置之間或與人直接互動。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選擇物聯網雲端管理平台的6個建議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日前發表2015ICT產業十大關鍵議題,並指出物聯網過去是集中在平台建置與基本應用,但2015年將邁入創新應用階段。IEK同時指出大型終端廠需轉型或跨入系統整合服務,並補強資料分析服務的能力。

此外,近期台灣智慧能源產業協會與數家家電業者合作共同推出智慧家庭新通訊標準TaiSEIA 101,透過此一應用層通訊協定,要讓家電產品能彼此溝通、互連,進而達到智慧節能的目的。

物聯網的趨勢、龐大的商機相信設備製造商都已了解,透過讓終端裝置連結上網除了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遠端操控裝置外,設備商也有機會藉由設備搜集回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使用者對於裝置的使用喜好、使用頻率等行為模式,並進而從事產品未來的研發或用於行銷活動。然而,並非每一家設備製造商都能有網路通訊模組、後台雲端服務或大數據資料分析等專業技術能力,於是物聯網雲端管理平台應運而生。

國外有許多新創公司或大廠都已投入物聯網雲端平台服務的市場,例如XivelyAyla NetworksAxeda(PTC收購)CarriotsIBM Bluemix等。而國內也有包括物聯智慧KALAY平台、華碩雲端OmniThings,以及研華與微軟合作推出WISE-Cloud物聯網雲端平台,同時中華電信的物聯網雲端平台也預計在2015年第3~4季推出。
研華與微軟合作推出的物聯網雲端平台

 
面對這麼多平台,研究機構Gigaom Research對平台的選擇提出6點建議,設備製造商可以仔細評估。
1.支援的硬體規格:平台商應提供設備輕鬆地無縫整合,例如Xively支援BeagleboneRaspberry PimbedArduino19種以上的開發板。

2.
安全性:由於連網設備資料的蒐集與儲存都是在雲端平台,因此平台的安全性是重要選擇關鍵。

3.
端到端完整的解決方案:可提供包括裝置連線、API套件、與各種行動作業系統整合及後台雲端平台等完整解決方案。

4.
分析工具:有些平台僅能進行資料倉儲、資料儲存,必須確認平台商具有大數據資料分析能力。

5.
成本:在該份Gigaom研究報告中指出,每個裝置的連線及後台雲端服務成本約在5~6美金,依數量而定。

6.
延展性:尤其在消費市場,連網的裝置可能以數百萬計,因此平台的延展性、穩定度也是重要評估因素。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智慧城市展 多家展示遠距照護方案

在台北舉辦的第二屆智慧城市展上周剛落幕,今年是以「探索物聯網新世界」為主題,包括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零售、節能…等各領域應用現場都有展示,但各攤位展示最重複的主題非智慧醫療莫屬。從展場入口走到底,幾乎隔兩三個攤位就有廠商展示遠距醫療照護系統,包括資策會創研所、遠傳電信、大同、華碩、廣達、商之器、蓋德,以及精聯電子等。

先前許多專家都曾談過,台灣適合發展智慧醫療產業。台灣IDC也看好今年智慧醫療的發展,預估將有9.8%的成長率。工研院曾發表一篇文章,提及台灣廠商在物聯網應用可聚焦已建立的服務型應用,如智慧交通、智慧生活圈,以及智慧健康照護體系。果然廠商都看好遠距健康照護商機,紛紛推出相關產品與服務。儘管各家都是以提供血壓、血糖、血氧、體溫等生理資訊量測做為遠距服務內容,似乎大同小異,但仍有些許不同,各別介紹如下:

遠傳電信 Health健康+
遠傳電信與亞東醫院去(2014)6月合作推出「Health健康+」遠距照護服務,民眾只要到合作醫院或藥局,繳200元年費,就可將量測到的數值上傳到雲端平台,家人也可透過手機App做歷史紀錄查詢。與亞東醫院合作,可針對開刀後返家病人做後續追蹤。也與連鎖躍獅藥局合作,民眾到藥局的量測站量測後也可得到健康諮詢服務。遠傳電信表示,目前已累積6千位會員。
 
加入會員後,感應NFC健康卡就可把量測數據上傳雲端紀錄

廣達
QOCA home
廣達研究院推出的QOCA home遠距健康照護系統,除了可以做生理資訊量測外,透過一台Home Hub底座以及平板,還可以有視訊功能,讓健康管理師可遠端與民眾對話,或家人之間對話。而這台Home Hub的底座還有一個小燈可發出不同顏色光做各種事項提醒,如用藥提醒。同時Hub可搜集家中各種感測器資料,不限於血壓血糖機,廣達也開放SDK讓開發者利用,顯見除了遠距健康照護系統,廣達將來對於其他應用的佈局。目前廣達仍積極在找合作夥伴以建立服務體系,預計今年第2季正式推出。
 
Home Hub可提供800K資料傳輸,進行高畫質視訊

大同醫護
雲端健康管理平台
大同醫護的雲端健康管理,除了各種基本生理資訊量測外,還有智慧型藥盒機可閃燈提醒用藥,其量測設備支援RFID身份辨識功能,可多人共同使用。推出已1年多,大同除了與醫院進行專案合作外,也有自己的健康管理師團隊,可針對會員生理量測資訊異常時主動追蹤,並對會員做衛教諮詢。大同採取設備租賃的方式,每組6千元,服務費每月200元。
 
雲端傳輸盒(左2)接收距離可達10公尺,支援RFID身分辨識

商之器
以醫療影像解決方案起家的商之器,也推出遠距照護生理量測方案。所量測到的資料除了記錄在手機App中,他們也加入宏碁自建雲,資料可儲存在Revo One主機中(如圖,桌上白色主機)。此外,商之器也與診所醫療資訊系統大廠合作,量測資料可傳送到診所的資訊系統上,提供診所醫師判讀。預計下半年正式推出。
 
商之器與宏碁自建雲合作打造健康個人雲

華碩雲端
華碩雲端則是與秀傳醫院、digiO2等廠商合作推出健康照護雲,可偵測血糖、心跳、血壓等生理資訊,資料上傳華碩雲端。推出已1年多。
 
華碩與合作廠商推出健康照護雲

精聯電子
精聯電子在去年推出的遠距照護解決方案,包括一台健康照護觸控主機,以及各種量測裝置硬體。若上傳的量測數據有異常,遠距照護服務中心也可在影音對講互動平台做線上諮詢。服務體系方面,則是與高醫、敏盛醫院合作。
 
精聯電子與高醫、敏盛和做遠距照護方案

台灣邁入老齡化社會,廠商都看好遠距照護需求,也積極異業結盟搶進市場。然而哪一個聯盟能夠勝出仍端看營運模式、計費方案的靈活度,是否能讓消費者接受。同時,大環境法規、相關政策是否能配合,也將是智慧醫療產業能否在
2015年真正起飛的關鍵。